璀璨星斗,點亮無垠蒼穹;花開塞上,譜寫團結新篇。
邁步新時代,寧夏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和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十三次全會精神,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鮮明主線,推動全區民族工作取得新成效,奏響民族團結的時代樂章。
深化思想認識筑牢根基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
自治區黨委、政府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民族工作關鍵在黨、關鍵在人”的重要指示,以“國之大者”的胸懷和擔當,將民族工作作為“生命線”工程、“一把手”工程進行謀劃,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今年10月,自治區黨委召開十二屆十三次全會,審議通過《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實施意見》,為新時代寧夏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作出了安排部署。
頂層設計到位,基層落地有聲。
在銀川市西夏區盈北社區,“一家人,一條心,一盤棋”成為推動社區鄰里和諧、促進居民團結互助的要義,大家不分彼此,如親人般和睦相處。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團結村,會集了來自9個鄉鎮的800多戶各族移民群眾,鄰里之間沒有院墻之隔,每遇婚喪嫁娶,大家相互走動,宛若一個大家庭。
吳忠市利通區第七小學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融入學校工作的各方面,培育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傳承中華文化,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中衛市第九小學以“九彩追夢·共筑未來”黨建品牌為引領,堅持把校園文化建設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相結合,開設《民族知識》《民族風俗》等校本課程,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效促進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
堅持以深化宣傳教育凝心鑄魂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發展的印記歷久彌新。
今年5月11日,自治區黨委書記陳潤兒為全區黨員干部作題為《傳承黨的百年光輝史基因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黨史學習教育專題黨課報告,全面分析了寧夏脫貧、交通、水利、電力、教育、醫療、文化、社保、農業、工業十個方面的發展變化,要求全區黨員干部通過這十個方面,今昔對比看變化、知史感恩共產黨,奮力譜寫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的新篇章。
不忘來時路,才能走好腳下路,堅定未來路。
一年來,寧夏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為黨史學習教育重要內容,創新開展“傳承黨的百年光輝史基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多層次進行學習研討,開展“筑同心、感黨恩”“傳基因、育新人”“抓創建、樹典型”等主題活動,從各民族一起走過、一起生活、一起奮斗的歷史軌跡中,從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夯實共同思想基礎,構筑共有精神家園,增強各族干部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認同。
在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27歲的村民馬燕有了新工作:每天在閩寧禾美電商扶貧車間的直播間里向網友介紹各類產品。
從大山深處的家庭婦女到扶貧車間的帶貨主播,生活的巨大改變讓馬燕的臉上多了自信和笑容。“在黨的好政策支持下,收入穩定了,全家人的生活也越來越好。”馬燕說,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未來的生活還會更好。
一枝一葉總關情。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寧夏各族群眾在聚力攻堅的實踐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擁抱新生活、迎接新發展。
以提升示范創建夯基固本
一年來,寧夏不斷鞏固拓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建設成果,推動創建工作全面提質增效,為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奠定堅實基礎。
今年6月29日,吳忠市利通區金星鎮裕西社區71歲黨員王蘭花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頒獎臺,雙手接過了習近平總書記頒授的“七一勛章”。
從事志愿服務30多年,王蘭花從一名普通的退休職工,成長為寧夏民族團結的“代言人”。在她的帶動下,利通區志愿者從最初的7人發展到如今的6萬多人,以王蘭花名字命名的“蘭花芬芳”志愿服務組織,已成為吳忠市乃至寧夏的特色志愿服務品牌。
幫助各族群眾的同時,王蘭花也用自己的行動,影響著更多人。“中華民族一家親,大家相互幫助、團結奮斗,才能擁有更好的生活,才能把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王蘭花說。
如今,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王蘭花”已不是個例,志愿服務人人參與,民族團結處處開花。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團結。截至目前,全區5個地級市已全部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15個縣(區)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區),37個基層單位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局面已經形成。
使命重在擔當,實干成就未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寧夏將把民族工作更好地融入、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讓民族團結成為努力建設先行區、繼續建設美麗新寧夏的強大支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磅礴力量。(記者 馬越)
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小學五年級學生馬榮(左)、殷建榮(中)、馬鈺(右),她們的夢想分別是成為音樂家、鄉村教師、舞蹈家。記者 王鼎 攝
我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讓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記者 王曉龍 攝
涇源縣涇河源鎮冶家村游客集散中心。(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從家庭、社區、學校,到鄉村、企業、機關,我區各族群眾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局面已經形成。記者 王曉龍 攝
2019年3月2日,銀川市寶湖公園,各族群眾一起歌唱《我和我的祖國》。(資料圖片)
銀川市興慶區大新鎮燕祥社區黨支部在轄區東方悅康養中心舉辦重陽節活動,讓轄區各族老年人感受社區的關懷與溫暖。記者 王鼎 攝
中衛市第九小學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文化長廊。記者 王溦 攝